金水河客户记者 史长来 文/图
▲石小花头戴苗族花帽,坐在路边穿针引线,织补衣物。
▲指甲盖大小的破洞,经石小花织补后,不拿到眼前仔细详,很难看出补丁。
▲石小花的手艺吸引了不少回头客。
▲台阶上的筐针线承载着两个大学生的求学之路。
6月28日,在郑州市文化路纬路交叉口,炎夏的树荫下,位来自贵州的苗族妈妈在织补着衣物。她叫石小花,苗族名字叫阿呦,贵州凯里人,为供养双儿女上大学,她在这个路边已做了六年“织女”。
石小花今年45岁,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2011年,石小花的女儿考上了郑州大学。为供女儿读书,不识字,别的不会,就会做针线活的石小花和丈夫商量,留丈夫在老家种地和照顾两位老人,她在女儿开学前两个月只身来到郑州,筐针线、把木椅,在文化路边摆摊做起了针线活。
2014年,儿子又考上了北京所大学。现在女儿已读到研二,儿子要上大三了,两个人年的学费、生活费要4万多元。石小花每天早上六点多起来忙碌,9点开始在路边边揽活、边干活,晚上要忙到11点才睡下。
因石小花针织技艺精湛,周边居民开始喊她“石大师”。后来,石小花也就默认了,做了块“石大师业织补”的小招,摆在身旁,招揽顾客。
尽管日日辛苦,但石小花却是个爱笑的人。她常说,女儿和儿子都别节俭,节假日也出来做兼职,这让她别欣慰;就要熬出头了,等到儿女都自力更生了,她就可以回老家继续伺候父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