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已不局限于缝缝补补穿旧衣,但总有些别喜欢或别昂贵的衣服出现虫洞,丢与不丢就成了个问题,而“精工织补”则让很多市民没了这种纠结。昨天,记者采访时发现,精工织补行当在港城日渐火爆。
金融危机促“织补”流行
在南大街附近,记者发现了个织补摊,摊主是夫妇两人,虽然身边是车轮滚滚,但俩人就那么低着头,认真地飞针走线。
记者走近时,摊主赵辉正在织补件男式西装,细密的针脚密密麻麻,在精细的织功下,如果不是赵辉指点,记者已完看不到西装原先的小洞。缝补这样的小洞,个是10元钱,但用时却在20分钟左右,赵辉两口子从早上过来直在这儿低头忙活。
据赵辉介绍,由于现在市民买的西服、皮衣、羊毛衫等都价格不菲,旦不小心划个口子、扎个洞或是被烟头烧了个窟窿,扔不舍得扔,穿又没办法穿,只能放在家里压箱底,如果都能找人织补下,完能把这些衣服修好,不留痕迹。
据赵辉介绍,烟台流行织补衣服还是在金融危机时,那时他的织补摊子前排满了人,“好像因为金融危机,大家开始会过日子了似的,很多人就把以前的老衣服拿出来穿,也就那时候开始流行了织补衣服。”
起初,市民织补的范围也就是补补小洞,捎带扦个裤脚,后来,随着织补衣服的市民越来越多,要求也越来越高,有些市民甚至提出要改衣。于是,把大衣服改小,或者长裤子改短,甚至把羊绒衫的高改成低,都受到了市民的热捧。
本地师傅转型“改衣店”
记者调查发现,伴随市民需求的提高,催生了很多烟台本地手工师傅转型,将老辈儿的缝纫和制衣发展为改衣店。
在南洪街的家改衣店,两名店员正在缝纫机上飞快地缝纫,这家店也接织补的活儿,但更多的是改衣。“像衣服的袖子长短、肩宽、肥瘦都可以改,每天改衣服的顾客是拨接拨。”老板刘艳是多年的老缝纫工,她告诉记者,早先的量体裁衣不流行了,现在讲究的是个性定制和改衣。“潮流这东西每年都不样,去年流行高也许今年就流行低,人们的购买力永远追不上潮流的速度,所以把衣服稍微改,还能穿出不同的味道,烟台人挺会算经济账。”
“长款的不流行了,就改成短款,衣服太宽了,再改瘦点,现在我们的主要顾客都是过来改款的,改件衣服收入能达上百块,转型转出了红火的生意。”老板刘艳如是说。